2025年各大銀行春季校園招聘資料分析精選題(36)
人類總是依據自身的利益評價外部事物,將之分成優劣好壞,而大自然則另有一套行為規范與準則。現在人們聞之色變的沙塵暴,即由于強烈的風將大量沙塵卷起,造成空氣混濁,能見度小于千米的風沙天氣現象,其實古已有之。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項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態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地質史上,風力對草原帶的風化物質進行篩選分類:凡搬不動的粗大礫石,留在原地形成礫石戈壁灘;顆粒適中的粗砂和細砂被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顆粒微小的粉沙細土和微塵,則被強上升氣流揚上天空,作中長距離的輸送。我國黃土高原的黃土層就是沙塵經數百萬年堆積而成的,華夏文明就是在這片沙塵累積的黃土地上誕生和發展起來的。澳大利亞的沙塵乘著南半球的西風掠過塔斯曼海,使新西蘭火山島上的土壤更為肥沃,因而被稱做“澳大利亞出口的珍貴產品”。從非洲內陸吹向地中海的強風幫助古羅馬人使用帆船從埃及運回小麥,但也將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塵帶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國。沙塵暴固然使空氣中的可吸入顆粒物增加,然而由于沙塵含有堿性,又可中和大氣中的酸性物質,減緩酸雨的發生。
風是地球上空的傳送帶,它將大陸的沙塵吹向海洋,又將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陸。沙土與水汽相遇,便能結合為云,最終化做降水。可見,沙塵不僅在土壤的分布與補充上扮演著重要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環上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可以說,沙塵也是決定全球生態平衡的因子。
然而,近百年來,沙塵暴卻已成為影響人類生產生活的一大災害。構成我國沙塵暴的物質材料,多來自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區。在人為活動的干預下,特別是由于森林大量砍伐,土地過度開墾,工廠盲目建設,排放不加控制,結果造成生態巨變:原來有沙漠的地方沙漠擴大了;沒有沙漠的地方沙漠產生了;內陸河流程縮短,水量減少,沼澤地消失;河流兩岸的綠色走廊枯萎死亡。這樣,來自大西北的沙塵暴,一路上還源源獲得裸地上新的沙塵源的補充,而且混入了工礦企業排放的有害成分和來自草原上牲畜糞便中的病菌病毒。總之,在受到人為因素的干擾后,自然界的風蝕速度已遠遠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一連串的災害也就由此產生。
歌德說過:“大自然是不會犯錯誤的,錯誤永遠是人犯下的。”這或許能給我們某種啟示。
1.下列對沙塵暴的解釋,最準確的一項是( )。
A.沙塵暴是由于風將大量沙塵卷起,使空氣混濁,能見度小于千米的風沙天氣現象
B.沙塵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態平衡的一項工程
C.從地質史上看,沙塵暴是風力對草原帶的風化物質進行篩選分類的結果
D.沙塵暴是那些顆粒適中的粗砂和細砂被大風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形成的
2.下列對“沙塵也是決定全球生態平衡的因子”這句話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
A.沙塵這種天氣現象古已有之,它在地球生態平衡中起著一定的作用
B.沙塵逐漸積聚形成沙塵暴,在全球范圍內起了保持生態平衡的作用
C.沙塵含有堿性,能使大氣中的酸性物質得到平衡,從而減緩酸雨的發生
D.沙塵不僅在土壤的分布與補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環上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3.下列對沙塵暴災害加劇的原因,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強上升氣流把顆粒微小的粉沙細土和微塵揚上天空,作中長距離的輸送
B.森林大量砍伐,土地過度開墾,工廠盲目建設,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態巨變
C.沙塵暴中混入了工礦企業排放的有害成分和來自牲畜糞便中的病菌病毒
D.在受到人為因素的干擾后,自然界的風蝕速度已經遠遠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
4.根據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
A.沙塵暴曾給新西蘭、意大利、法國等國家帶來好處,因而必將被人類所利用
B.風將大陸的沙塵吹向海洋,又將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陸,這將會使海平面逐漸升高
C.既然是人為因素加劇了沙塵暴的危害
1.答案:A
解析:B項說沙塵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態平衡的一項工程,只是一種描述性的說法,不能算做真正意義上的解釋。可以排除。C項與原文的意思不符,因為風對草原帶的風化物質進行篩選分類,只是有一部分“顆粒微小的粉沙細土和微塵”,被強上升氣流揚上天空,作中長距離的輸送形成了沙塵暴,并沒有解釋到沙塵暴的含義,因而也可以排除。D項說“顆粒適中的粗砂和細砂”被風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也是說沙塵暴的形成原因,也不能算是對沙塵暴的解釋,因而也不是正確選項。
2.答案:B
解析:B項說“沙塵逐漸積聚形成沙塵暴,在全球范圍內起了保持生態平衡的作用”,不符合原文的意思。因為沙塵暴并不是由沙塵逐漸積聚形成的,更沒有起到保持生態平衡的作用,故應選B項。
3.答案:A
解析:A項“強上升氣流把顆粒微小的粉沙細土和微塵揚上天空,作中長距離的輸送”,只是地質史上的一種現象,是風力對草原帶的風化物質進行篩選分類后的一種結果,因而不是加劇沙塵暴災害的原因。
4.答案:C
解析:C項“人的活動加劇了沙塵暴的危害,人類也就完全有能力減少這種災害的發生”是基于全文立論的,符合作者的本意,因此這個結論是正確的。
文章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發布內容為轉載資訊,作為轉載主體并不承擔崗位真實性核查責任,僅供您瀏覽和參考之用,請您對相關內容自行辨別及判斷,本網站不承擔任何責任。如有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系刪除。
|